神轎的由來和種類         
民俗專家 王正福

神轎,是民間宗教藝術的結晶,為神明乘座用的轎子,是善信對其所信奉神明的一種虔敬和景仰,常為神明遶境必備的器具,並依其轎的造型和使用性質,由神轎的裝飾、花飾,就可看出神明的位階、神職,是身份的代表;將主神或配祠神放置於轎內;神轎前面的轎擔上供奉鮮花、香爐、淨香、鮮果等。以供遶境時,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。

臺灣神轎是在清仁宗嘉慶年間(1796~1820),因宮廟及民間進香、參香、遶境時,手捧著神尊走動不便,遂以神轎代替,由於時代文明與經濟進步,逐漸演變多種神轎型式,以神靈位階與信眾的崇敬,將神轎裝飾的更華麗,更有創意,以彰顯神威。神轎大致分為文轎、武轎、篷仔轎、輦宮車、鳯輦、炮轎、四輦轎、釘轎、手輦等數類。

  一般神轎出巡,為壯大聲勢,有仗儀為前導,有開路鼓、聖駕大旗、法寶、嗩角隊、旗隊、陣頭隊伍、主神護衛的大仙尪,另有轎前鼓、響天鑼、淨路掃、黑令旗、涼傘等,接著才是神威顯赫的神轎,神轎後跟隨著香團隨香。

  文轎有頂蓋,轎身有多種,形狀不一,但雕工精緻,材質以檜木精緻雕製或籐質編製為主,有一定的大小,需符合文公尺;多數以四角形神轎為主,鮮明、清爽、容易裝飾處理。轎身裝飾燈光明亮,探照燈、霓虹燈為主,現在則以LED燈為主要裝飾,花彩繽紛,耀眼奪目,裝飾華麗,以彰顯神威;媽祖神轎通稱為「鳯輦」,轎的體積大,須有八位以上的人扛抬。抬文轎的人動作溫和,腳步慢,踩七星步,莊嚴穏重。轎身的前頭另有人「掌轎」,並控制轎身上下起伏晃動;通常擔任掌轎的人,多為宮廟裏重要的執事人或地方首長,始有此尊榮。轎身後邊另掛有日月扇。文轎一般為女神所乘坐。一般王爺出巡亦會使用文轎,只是轎身後面插的是五營旗。

  武轎為小神壇方便舉辦活動時使用。武轎是以輕便耐用為主,轎身較小,頂上露天;已有改良式的神轎,就在轎頂上加上防水的篷子,掛上繡有八仙、南極仙翁或花鳥的彩繡裝飾,有篷的武轎稱為篷仔轎;武轎的轎身裝飾輕便,為顯示特色,以探照燈照明;而抬扛的人,更注重步伐協調,臺東已有多個扛轎的團體,專做扛轎的工作;他們常以節奏較快的步伐,踩七星步、八卦步等花樣來走動,精神抖擻,動作俐落,團隊活潑,服飾整齊。武轎一般為武將神明所使用。武轎後面一定是插有五營旗。

四輦轎

四輦轎為民間傳統迎神賽會當中所使用的小型神轎之一,此轎上最常被安置的是中壇元帥,作開路先峰,在元宵節遊行時,挨家挨戶,祭煞討紅,由青少年四人擔扛,不講究步伐,只要能衝撞即可,此種四輦轎在迎神賽會中行動力強,結構與造型簡單,遶境的時候屬於較為機動型的一種,僅在座椅兩旁以刺竹為梗。

特殊神轎

籐製鏤空寒單爺轎,是臺東炮轟寒單爺特製神轎,站上真人寒單爺,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鞭炮轟炸,是臺東元宵節遶境活動中的特色。玄武堂寒單爺是全台開基總壇,戴廷澄先生,近年手工製作手掌大小的戰椅十數個,手工精緻,是全國最小的神轎製作者;另臺東北極殿的推出的日式帝王神轎,極為醒目。



 

抬轎的方式

一般神轎由八人為基數擔任轎伕,是所謂的八抬大轎,不過隨廟會文化的不同,在扛轎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。以台灣南部來說,有許多的廟宇使用的神轎,堅持以肩扛的方式來參與遶境活動,展現他們的活力。相對的以台灣中北部來說,大多數的神轎早已捨棄人工扛抬的方式,改以在神轎底裝上轎輪,用推行的方式參與遶境。

On this day..

« »